29 3 月, 2024

地鐵站變成藝術廊,顛覆想像的地下世界。本篇綜合幾個國家的地鐵藝術,通過公共空間的設計,大開眼界。

 TEXT|BJ周 
在地鐵等車,總是讓一個人無奈。 

不見天日的地下空間,時間一分一秒流逝。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,帶著空洞的、焦慮的、倦怠的、無所適從的眼神,除了投擲在手機、手錶、鐵軌上,還能望向哪裡?

瑞典 沖擊心靈 
瑞典把長達110公里的斯德哥爾摩地鐵(Stockholms tunnelbana)改造成“世界最長的藝術走廊”,不僅化解了人們日常生活裡因為不便而為難的時刻,還Bravo(叫好狀)!讓藝術走出高塔觸及普羅大眾。 
素有“北歐威尼斯”之稱的斯德哥爾摩,由於地形的關系,主城由14座島嶼和一個半島組成,地上通過七十多座橋樑聯繫,地下就靠地鐵疏散交通
稱為地鐵,有些路段也會從地下鑽出來,上高架橋見天日,因此行經100個停靠站,有47個車站在地下,展示了一百五十多位藝術家的作品,形式包括雕塑、繪畫、馬賽克拼圖、聲光、裝置等。

斯德哥爾摩的地質,屬於冰河時期形成的堅固大巖石層,其地鐵藝術最大的特色,就是保留了開鑿地底巖盤的原始模樣,再由藝術家揮灑表現,造成現代化的車站被大自然的涵洞包圍,時空進入一種既錯亂又融合的虛幻氛圍。

譬如索爾納(Solna)這站,血紅色的夜空下,有綿延將近一公里的綠色雲杉林,穿插房舍等生活的吉光片羽。這些畫面,其實是針對現代社會的發展,指出造成農村人口減少,以及森林被大量砍伐的沖擊。 

還有市政大廈(Radhuset)這站,故意保留巖色,根本就是摩登原始人的洞穴。體育場(Stadion)這站就像剛下過雨的晴空,一道彩虹劃過天際。地鐵交會的中央轉運站(T-Centralen)白底巖壁上,陳述前人艱辛開路的圖案,並致上橫跨穹窿的桂冠敬禮。

巴黎 厲害模仿

人們常說藝術與政治無關,可是瑞典地鐵每個站都有主題,背後都傳遞了強烈的社會信息。這可能跟瑞典的民主制度有關,也跟藝術家關懷人文理念有關。

相形之下,被稱作藝術之都的巴黎,其地鐵藝術的成績就讓人相當失望,多是仿大師的名作壁畫,或像瓦雷恩(Varenne)站,擺設了羅丹的《沈思者》和《巴爾劄克》仿作雕像。整體來說,多元性也遠遠比不上瑞典。

也不知為什麽,我覺得巴黎地鐵有股味道,是因為沒有衛生間嗎?還是時間久了,累積出來的陳年腥騷?據說法國人不愛洗澡,所以愛噴香水掩飾體臭。可是,冬天的巴黎地鐵還是不夠乾凈。

唯一能讓人耳目一新的,是工藝美術館(Arts Et Metiers)站,使用800銅片鉚合,配上齒輪、玻璃舷窗的裝飾,讓人覺得要坐上潛水艇去“海底兩萬里”或“神秘島”探險。這麽有張力的藝術創作,原來是為了國家藝術館兩百周年慶,於1994年重新建造出來的。

英國 同樣保守

再看法國對面的英國,倫敦是世界上最早有地鐵的城市,可惜地鐵藝術就像英國人一樣保守。不是說保守有什麽不對不好,只是入眼的畫面,多像是鋪陳在蜘蛛網上的發黃照片。

不能說貼上幾張藝術海報、搞幾幅大型壁畫,或是像貝克街(Baker Street)處處綴以福爾摩斯的側影,就稱得上有藝術氣息。難怪《哈利波特》的“9¾月台”,都快成了倫敦地鐵的代表。

總之,倫敦這樣有歷史背書的國際都會,地鐵藝術竟然放不上台面來做比較,但至少有負面的參考價值。那就是,一個國家發展觀光業,要顧到地上景致,也要顧到地下裝飾。人要臉上有面子,腳下也要有樣子。

德國 實事求是

德國慕尼黑的U-Bahn地鐵,擁有最齊全的現代工藝元素,形式簡潔流暢,色彩搭配明亮,例如Candiaplatz站、HafenCity Universitat站,仿佛是科幻電影里架構出色彩繽紛的光譜世界,讓人目眩神迷。

可能是德國地鐵的年紀還輕,或因為申辦過1972年的奧運會,慕尼黑地鐵藝術觀點比較新潮,設計上偏向幾何概念,材質上采用大量玻璃、鋁金屬片、不銹鋼、水泥平板、壓克力塑料、LED燈管等等,組合成一個絢麗的藝術迷宮。

我還要指出,慕尼黑地鐵完全體現了德國人實事求是的精神。譬如Am Hart站的頂端,采用波浪形式,包上白色反光材質進行照射,節省了多余的照明費用。Aidenbach-straße站的牆面上封裝12組玻璃鏡面,燈光 反射出更明亮的空間。Gern站的上方以白色反光板,做成大型金字塔‘燈罩’,放大了燈光效果。

俄羅斯 輝煌遺風

被讚譽為“地底藝術宮殿”的俄羅斯地鐵,我認為其實植基於帝國時代的輝煌遺風。大理石的圓頂拱柱連成長廊,加上光澤的花崗巖地面,都被重覆運用在空間設計上,裝飾物以耀眼的金黃色搭配宮廷風格,處處顯出雄偉氣派,但特色是暗藏意識形態的信息。

被讚譽為“地底藝術宮殿”的俄羅斯地鐵,我認為其實植基於帝國時代的輝煌遺風。大理石的圓頂拱柱連成長廊,加上光澤的花崗巖地面,都被重覆運用在空間設計上,裝飾物以耀眼的金黃色搭配宮廷風格,處處顯出雄偉氣派,但特色是暗藏意識形態的信息。

足為代表的是莫斯科地鐵中樞:共青團站(Komsomloskaya),其設計主題是激發民族榮譽感。因此,站台從頂端到地面的建築設計,精美壯觀自不用多說,但細節充斥著大量的蘇維埃主義畫面。

同樣的,基輔站(Kievskaya)富麗堂皇,專為彰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人民友誼,觸目所及都有代表紅色革命的符號,如錘子、鐮刀、紅星旗幟。紀念詩人馬雅科夫斯基(Mayakovskaya)站,天花板上的每一個橢圓形龕面,都顯示了‘偉大’蘇聯的不同生活情節。勝利公園(Park Pobedy)站,以馬賽克拼圖構成一面巨幅榮耀戰爭英雄的壁畫。

就算離開莫斯科來到聖彼得堡,被選出是世界上最美地鐵之一的阿夫托沃(Avtovo)站,以大理石、枝狀大吊燈、石雕畫樑、彩繪玻璃等,建構出美輪美奐而古典優雅的空間裡,仍豎立了一尊列寧雕像。

台灣 亞洲之光

台灣地鐵算是相當爭氣,多次名列全球最受好評的地鐵車站前十名。這在亞洲國家裡還不多見,應該值得驕傲。不過,上榜的作品都不是台灣人自己所設計,只能說台灣人有眼光,有魄力。

台北的劍橋站,以無樑柱、長跨徑的懸吊建築設計,達到現代極簡主義的藝術象徵,也表現出中國傳統龍舟的造型美感,因此榮獲獨特風格的高評價。建築設計者是美國捷運公司。

另一個得獎的是高雄的美麗島站,建築設計師是日本人高松伸,他把車站改以圓環和弧形呈現,但最引人注目的是,意大利藝術家——水仙大師Narcissus Quagliata耗時四年親手打造的光之芎頂(The Dome of Light),把車站烘托成夢幻境地。

光之芎頂,以4500片玻璃組合而成,直徑約30公尺,總面積為660平方公尺,分成“水土光火”四個區域,分別代表“孕育、成長、創新、毀滅重生”的意義,是全世界最大的一體成型單件玻璃公共藝術作品,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玻璃鑲嵌藝術的鉅作。

地鐵原本是一個單調無聊的公共場所,隨著時代進步,許多國家都開始重視環境品質的提升。候車站台從過去一片髒亂塗鴉,轉變成詮釋潮流藝術的空間,連結了環境主體與人彼此的關係,也形成人與人之間默默的交流。 

當進入藝術的地鐵站台,我想,新的為難是:要不要停下腳步欣賞?   

※ 原文刊載於品雜誌2016年十月號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